第(3/3)页 这倒是极好的。 赵佶越想越是振奋,笑道:“皇帝,你的话当真?” 赵桓说道:“父皇放心,儿臣说到做到。对儿臣来说,出海看一看,不管国内的事情,才是我最大的乐趣。” 赵佶点头道:“那就这么定了。” “好!” 赵桓笑着点头。 父子二人达成了约定,赵佶也就老老实实的待在龙德宫,没有再外出了。 对他来说,出海成了新的期盼。 期盼着未来更好。 期盼着将来有好日子。 赵桓也回到了日常的生活,看看赵谌批阅的奏折,没事儿带着皇后出宫微服私访,或者是去山林打猎,日子轻松却惬意。 有了太子分担,一切轻松了起来。 太子监国的第二年,赵构在倭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,借助震天雷的存在扫平了倭国反对的势力,彻底成为倭国的王。 赵构成为倭王,带着倭国的文武百官入大宋,拜祭大宋宗庙,正式成为大宋的藩属之一。 太子监国的第三年,赵楷在麻逸国也正式建国,也带着麾下的文武百官回朝,正式拜祭大宋的祖宗。 有了赵构和赵楷的事情,大宋的宗室更是进一步出海争夺地盘。 皇帝鼓励,给予支持,宗室自然愿意拼一把。 赵谌监国的这三年,对外开海成绩斐然,出海的商船越来越多。到如今,出海收取的赋税越来越多,已经是朝廷的赋税支柱之一。 对内的治理,赵谌并没有大刀阔斧,依旧是春风化雨的治理。唯有一点,大力提拔御史台的官员,加大了对贪官污吏的处置。 朝廷一些冗官,也在一点点裁撤。 实际上,倭国和麻逸国成了大宋的藩属,加上金国、西夏和大理的治理,各方面都需要大量官员,抽调了无数的官员出去,减少了官员的冗官数量。 赵谌的压力是逐渐减小的。 恰是如此,没用的官职空出来就裁撤,减少编制,更减少一些没用的职务。 全方位的休养生息和治理下,大宋目前蒸蒸日上,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。 赵谌身边的太子洗马胡铨,已经兼任了尚书右丞,成为了副相。 再进一步,就能政事堂拜相。 这是赵谌权势增大的迹象。 实际上,到了赵谌监国的第三年,赵桓已经没有再处理政务,几乎全部放手。 朝廷政务,都是赵谌在处理。 也就是这一年,杨时上书请求致仕,希望告老还乡,赵桓却拒绝了,因为他禅位的时间也快了,暂时留下了杨时在朝廷中。 等赵桓退位,杨时再致仕差不多。 转眼三年时间过去。 九月初秋,秋高气爽。 紫宸殿中。 赵桓接见了文武百官,更有太子站在下方。 三年时间过去,对朝廷来说,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变化,因为政事堂和六部尚书没有什么变化,依旧延续了之前的安排。 唯有东宫增加了许多官员。 东宫有了自己的小班底。 尤其是身在云南路的杨时门人,有了一些人调入东宫任职,也重新抽调到其他各地任职,连开封府都有了东宫的人。 赵桓神色严肃,缓缓道:“太子监国至今,已经三年有余。这三年,是奋进的三年,是稳定发展的三年。” “大宋如今,蒸蒸日上。” “地方百姓,更是安居乐业,不再如前几年那样地方凋零。” “这是太子的功劳。” “朕决定,禅位于太子,由太子登基继位。” 正常情况下,赵桓提出了禅位,朝中很多官员要挽留,要劝阻一番。因为皇帝一系的官员,肯定是不乐意这样的事情发生。 现在,却发生了。 赵桓没有让皇帝派系的人劝说,再一次道:“禅位的事情,就这么定了,也不必搞什么礼仪。” 当即,赵桓让人把皇帝印玺给了赵谌,又让人拿了皇帝的衣冠给赵谌穿上。 赵谌穿戴整齐,赵桓摆手道:“拜见新君。” “臣李纲,拜见官家。” 李纲率先上前行礼。 吴敏、陈东、徐处仁、王宗濋、杨时、宗泽等文官武将,也纷纷上前行礼。 所有人齐齐行礼。 赵谌接受了礼仪,一切安排完,赵桓则是事了拂衣去,带着人皇后和几个宠妃,悄然离开了皇城,一路来到了龙德宫外。 赵佶早已经等候多时。 他看到赵桓,笑道:“真要离开了?” “父皇舍不得吗?” 赵桓眼中带着笑意,对他来说,离开东京城,带着自己的护卫四处游历,这才是最好的日子。 天大地大,逍遥最大。 赵佶说道:“朕早就准备好了,出发吧。” “出发!” 赵桓吩咐一声。 几辆马车行驶在宽阔的街道上,越来越远,迅速的消失在视线中。 “全书完!”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