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诸位,我等一同去投太子宫如何?” “即使不能像医家那样显赫一时,至少也为我等学派争取一些生存空间,再这般隐忍下去,恐怕传承难以延续!” 自己编撰的被人斥责为不入流,甚至无法光明正大的拿出来,虞初着实无法忍受。 以前看不到机会也就罢了,现在有太子这个机会在前。 他必须得试试! 只不过。 “从以往事迹来看,太子对百家的态度确实友善,但儒家对我们可不太友好。”诸贺面露纠结,担忧道: “一旦我们去了太子宫自荐,太子却没收我们,动静闹出来,之后定会被儒家记恨上!” 此处,正是问题所在。 虞初没有腿、没有嘴吗?他想投太子,自己不能去?其他几个学派的人,不能自己去?为何要聚在一起? 原因只有一个: 儒家势力庞大,他们得抱团! 字面上说儒家势大,可能太苍白,无法直观感受到,举一个例子吧。 曾经替皇帝分忧解难,在丞相之位坐到死的公孙弘,便是儒家门人! 无论这个老狐狸的底线有多么灵活,为了迎合皇帝,又选择性抛弃、改造了多少儒家思想。 都无法否认。 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儒生。 公孙弘学《公羊春秋》,担任过博士,最后以布衣升至丞相高位。 担任丞相的数年间,公孙弘为了沽名钓誉也好,真的为了儒家发展也罢,他在丞相府中建立了几座招贤馆。 不知有多少儒生汇集于此,又通过公孙弘的安排,进入到大汉官场。 这还只是其一。 仅凭公孙弘一人,提拔的再多,也没有另一个地方、或者说机构提拔的多,何处? 太学! 从太学里走出去的博士弟子,绝大多数都担任了官职,或进入九卿系统,或充入地方郡县。 虞初是侍郎,王衡是劝农掾,诸贺是大行卒史。 他们三人加起来,职位都不及一个六百石! 被儒家记恨上? 无需董仲舒这类儒家大佬发话,随便一个千石令丞努努嘴,都能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。 虞初提议,大家一同去投太子,就是想抱团取暖。 然而。 诸贺领会了这层意思,但依旧说了自己的担忧,他是在表示——即便我们抱团,也有点虚! “呵!” 恰在此时,先前殿内一直没有开口、只顾着滋溜小酒的那人,说话了。 第(2/3)页